苏州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在原苏州医学院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部分学系、原苏州医学院巴斯德学院基础上,于2024年1月组建而成。
苏州大学的生命科学教育渊源可追溯至创建于1912年的东吴大学生物系,为我国培养了大批著名生物学家,包括中国第一位生物学硕士施季言、中国昆虫学奠基人胡经甫、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谈家桢等。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苏大生命科学人始终秉承“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之校训,坚守学术至上、学以致用,倡导自由开放、包容并蓄、追求卓越,培养的胡经甫、谢少文、高尚荫、谈家桢、宋鸿钊、陆宝麟、钦俊德、刘建康、宋大祥九位院士(学部委员)如星辰般照亮科学的苍穹。
生命科学学院现有畜牧学博士后流动站,负责生物学、畜牧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点(含养殖、渔业方向)的建设工作,学位点现有博、硕士研究生导师近10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0余人),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其他国家级人才10余人,省部级人才10余人;博硕士研究生约600人;与学院相关的生物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免疫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微生物学、植物学与动物学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同时,学院负责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食品质量与安全3个本科专业的建设工作,现有全日制本科生650余人。
学院现有老年病与免疫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水产动物营养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泥鳅遗传与育种重点实验室、苏州市系统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苏州市蚕丝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苏州市病原生物科学与抗感染医药重点实验室、苏州大学分子酶学研究所、苏州大学农业生物技术与生态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与平台。
学院以医学背景下的生命科学研究为根本,生医工交叉为办院特色,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对接地方产业经济发展需求,通过前沿研究,引领教育和学生培养迈向新高度。在分子酶学与免疫学的研究领域中,深耕基础研究,力争成为国际前沿的重要阵地;同时,积极推动成像技术与信息处理、生物材料、类器官/器官芯片等研究方向的快速成长;此外,继续传承和发扬以蚕桑为特色的传统生物学研究领域。经过5-10年的不懈努力,学院将力争在分子细胞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与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显著的学科优势,打造全国知名的生命科学学院,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