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4日下午,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先后召开了学院教学质量工程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扩大会议,讨论修改学院新的人事分配改革方案。
2010年,为切实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出台了以双轨制分类管理为核心的教学科研管理改革执行方案,并通过岗位绩效津贴分配对教职工进行导向和激励。按照改革方案规划,2011年起执行新的绩效分配方案,为使岗位绩效津贴分配方案更科学、合理、可行,本学期开学以来,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套用新的分配方案对上一年度教职工实际工作量进行了反复统计、测算、修改、细化,形成了学院教职工2011年岗位绩效津贴分配办法及奖励条例细则。
为更大范围地征求民意,发扬民主,除学院全体教学质量工程委员会委员、院教授委员会委员之外,学院全体党政领导、正副系主任、教代会代表也应邀全部到会。与会代表们针对分配办法及奖励条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岗位绩效津贴分配办法较好地体现了分类管理的核心思想,三类团队(科研团队、教学团队、讲师及以下团队)人员岗位考核指标各有侧重,且合理体现了专业技术岗级的层次差别。科研团队人员着重考核科研业绩,教学团队人员着重考核教学业绩,讲师及以下团队人员则要求教学和科研并重,较为合理,能够引导老师们发挥所长、各尽其能。
与会代表们也提出了一些疑虑和担忧,主要集中在教学工作量能否满足教学团队的岗位考核需要,以及个人岗位考核指标不可能全面开花、均衡发展等等,高晓明院长针对大家的疑虑进行了当场解答,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教学工作量要从全局考虑,不能只盯着本学科、本课程,除了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课程外,学院还将把成教课程、研究生班等培训课程也纳入教学工作统一管理,总体上能够保证教学团队人员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教学工作量不足的学科人员可以考虑跨学科转岗,也可以用兼职指导学生实习等工作折算、冲抵部分教学工作量,此外,教学团队人员除正常的教学任务外,还应该积极主动地开展与教学相关的工作,在学院的教学管理、实验教学、教书育人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学院将这类工作列入教学团队教师专职工作任务并考核。个人岗位考核指标给绝大多数老师设计了一个明确可行的但有一定难度的努力目标,同时,通过奖励手段可适当弥补岗位指标考核的差距,学院希望经过分类引导,老师们能集中精力重点攻关,赢得整体上教学科研的双丰收。
代表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建议,比如把岗位考核指标中难度较大的教学及科研成果作为奖励项目,科研到账经费可统筹考虑纵向和横向项目等等,学院将进一步论证其可行性,慎重考虑。
大家畅所欲言,充分发表意见,分配办法和奖励条例得到了与会代表的理解和认可,为学院改革方案顺利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