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下午,母小勇教授应邀前来我院“名师讲堂”,为我院教职工做了题为“大学课堂:回到科学活动的原点”的讲座,名师讲堂由院党委书记王尔东主持。
母小勇为我校人文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理事和中国教育学会课程专业委员会理事,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原理、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先后在《Science》、《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心理科学》、《教师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Phys. Teach. 》和《Phys. Educ.》 等国内外权威核心刊物上发表100余篇论文,出版多部专著、教材和音像著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九五”、“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多项。
母小勇以“钱学森之问”引出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大学生接受知识被动,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不足”的问题,他通过援引马克思、毛泽东和马尔库塞等伟人的理论及哲学思想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提出了“要革除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回到人类科学活动的原点,体验人类先驱创造的生命冲动;并要让学生在‘非压抑’状态下学习,实现快乐的‘表演’”。对于如何以培养大学生创造性为出发点来实现这种理想的教育状态,母小勇从“大学‘与生俱来’的特点”、“科学之道”和“应然的大学课堂”三个层面作了详尽的阐述。他结合世界名校以及洪堡理论分析了大学的特点以及现代高等学校的职能;而对“大学之道”,母小勇则运用了爱因斯坦、牛顿等著名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大量实例,全面细致地给予了解答,他指出科学活动要善于发现问题,理解“真理与约定、逻辑与实证、事实与理论、直觉与猜想、认知与对话、逻辑与实证”等多种关系在科学研究中内在的联系,要有坚定的意志与过人的胆识,也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补充,更需要有扬弃与革命的精神和“科学共同体”的团队意识;最后母教授在“应然的大学课堂”中指出当代大学教育的责任首先是培养学生“成人”然后“成材”,大学教育者必须坚持科学伦理,将个人从事科学活动之中得到的感受和启发,真诚、客观地和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以支架,激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生命冲动,从而回到科学活动的原点,培养博学多才、术精艺巧、具有创造型的科学技术人才。
母小勇教授的讲座从教育学理论出发,从独特的研究视角全面分析了“大学之道”并传递了大学课堂的应然状态,相信能在教师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起较好的启发及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