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王雪峰老师在张学光教授及我院客座教授卢斌峰主持的国家基金委重点国际合作项目(31320103918)、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31428005)及苏州大学公派留学基金资助下,在张学光、卢斌峰教授的指导下,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权威期刊Cancer Cell(《癌细胞》)在线发表了题为《IL-36γ Transforms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and Promotes Type 1 Lymphocyte-Mediated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s》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免疫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36γ(IL-36γ)能通过改变肿瘤微环境,促进淋巴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Cancer Cell杂志2014年影响因子为23.5)。9月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首页“基金要闻”以《重点国际合作研究在肿瘤免疫领域取得新进展》为题对此成果进行了报道。
由肿瘤抗原诱导和激活的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的效应性细胞因子与细胞毒性分子是抑制和清除肿瘤的关键物质基础,其中肿瘤特异性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lymphocyte, CTL)是最主要的免疫效应细胞。利用适当的手段促进肿瘤浸润CD8+T细胞的活化与生长代谢、改变其代谢抑制与免疫抑制状态,增强肿瘤特异性免疫应答,是进行肿瘤免疫治疗的一条有效途径。
IL-36(白细胞介素36)是白细胞介素1(IL-1)家族成员,分为IL-36α、IL-36β和IL-36γ三个亚型,它们具有共同的受体IL-36R。此项研究工作首次揭示了:(1)IL-36R表达于静止与活化的CD8+T细胞以及活化的NK和γδT细胞,IL-36γ对初始和效应性CD8+T及NK、γδT细胞均具有直接刺激效应,细胞增殖、IL-2、IFN-γ的产生和(或)细胞活化、细胞生长均得到显著的促进;此外IL-36γ和IL-12对效应性CD8+T具有协同刺激效应,能显著增加IFN-γ的产生。(2)IL-36γ通过转染分泌,以外源性方式引入肿瘤局部:1)能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与转移、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2)显著增加肿瘤微环境中浸润的CD45+、CD8+T、NK、γδT 、CD4+T细胞亚群的数量或比例,下调肿瘤中MDSC的比例,诱导肿瘤特异性CD8+T的产生,以及上调肿瘤组织中IL-12p35、IFN-γ、颗粒酶B、IL-23p19、TNFα、IL-17a、IL-1β等抗肿瘤因子和炎性因子的表达。(3)IL-36γ的抗肿瘤作用依赖于CD8+T、NK细胞的存在和IFN-γ、穿孔素及其受体IL-36R的表达。(4)作为肿瘤疫苗的佐剂,IL-36γ显著改善荷瘤小鼠的生存期并抑制肿瘤生长。(5)IL-36γ在人肺癌和人黑色素瘤中的表达与肿瘤分期、进展呈显著负相关。
本项研究揭示了IL-36γ激发免疫反应、介导抗肿瘤免疫应答的重要作用,为临床肿瘤免疫疗法提供了新靶点。
文章链接:http://www.cell.com/cancer-cell/abstract/S1535-6108(15)00266-4
基金委网站报道链接: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38/info49981.htm